寧靜的心跡 (夏)

82. 以客觀絕對的標準評斷事物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對各種事情進行評價和判斷,這不僅涉及到工作、學習或人際關係,還關係到道德觀和價值觀。如果能掌握一套客觀絕對的標準,那麼,我們對事情的評價和判斷將更為合理和公正,也將更有效率。

從孩提時代起,我們就習慣於一些極端對立的分類,例如,好與壞、對與錯等等。這些分類使我們維持一種簡化的思考模式,並常常被用作評價和判斷事物的標準。然而,這種評斷標準的有效性,往往取決於個人的主觀看法和感受,並不穩定。例如,對於同樣的挫折,有些人覺得是一種磨練,因此是好的,而另一些人則會覺得是打擊,是壞的。另一個例子是,現在看來是對的事情,我們以後會認為是錯的。

因此,如果以好壞、對錯作為標準,我們就很難對事物做出合理、公正的評斷。大部份時間裡,我們都不會處在極端的情況。即使是在死亡這種極端的情況下,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評斷好壞、對錯。如果我們使用極端式的評斷模式,就會忽略很多細節,增加了誤判的機會,並可能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顯然,我們應該採用更全面的評斷模式。當評價一款產品,除了個人喜好外,我們還應考慮產品的性能、價格、品質等多方面因素。我們可以運用批判式思維,分辨信息的真偽,或者對事物作分析和解構,從現象看到本質,進而作出對生命最有利的判斷。實際上,對事物作出評價和判斷,是對生命的一種最有效的保護。

從本能或意識的層面看,我們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因此,我們希望事情對自己有利。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考慮以"有益身心"作為一種評斷事物的客觀絕對標準。有益身心意味著能夠促進我們身體健康,以及心理平衡。例如均衡飲食能促進身體健康,而閱讀和思考則能促進我們心理平衡。

至於如何確定一件事情是否有益身心,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合理的信念:那些有益於整體生命的事情,必定有益於我們的身心。這是因為,既然大自然演化出生命,生命對於大自然必定有其重要性。對生命延續有利的事情,就是順應自然的事情,所以有益我們的身心。我們可以確信,只有有益於身心的事情才值得做。

對於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我們都可以先按是否有益身心這個標準,評斷其可能的後果,然後才採取行動。例如跑步鍛鍊身體,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重和關節情況,首先考慮身體能否承受,再考慮時間和心理問題。如果我們應付得來,即可評斷為有益身心。另一個例子是,在決定是否幫助長者過馬路的時候,我們需要觀察長者是否真的需要。如果長者沒有行動不便,也沒有即時的危險,我們就可以決定不提供幫助。這樣可以讓長者保持自主,也節省我們的時間,是有益身心的。

我們還可以將有益身心的標準,與好壞、對錯標準結合,形成一種新觀念:有益身心的事情是好事,做這些事情就是對的。這樣,我們就更容易評斷一件事是否值得做,甚至可以用這個標準來解決道德和價值觀的問題。在無法確定是否有益身心的時候,我們可以逆向思考,轉而判斷是否有損身心。例如,我們為累積財富而努力,本質上是為生命延續而努力,所以,如果反過來損害了我們的身心健康,就應該考慮放慢速度或調整方向。在模糊的情況下,如果一件事無法確定是否有益身心,或者有損身心,那麼我們很應該考慮放棄,而不是堅持去做。

然而,即使有了客觀絕對的評斷標準,我們仍需要擁有健康而充份的意識,這個標準才能發揮作用。我們不僅需要避免因自己的習慣、情緒或偏見而扭曲事物,還需要把事物放在一個更大的環境中,看到整體生命的利益,從而做出更為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和判斷。在涉及性別或種族歧視等社會議題上,我們更需要超越個人和文化背景的侷限,以有益於每個人身心的平等原則,來評價和判斷相關的問題。

總的來說,只要我們具備足夠的知識和思考能力,就能以"有益身心"這個客觀絕對的標準評斷事物。我們可以加強學習和思維訓練,並時刻關注自己的生命,在實踐中逐漸掌握這個標準。這個標準也是一個全面有效的標準。 如果能夠遵循這個標準,我們就能不斷為身心健康而努力。

在實施這個標準的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有時會被情緒或慣性思維所影響,而忘記了甚麼事情對自己的身心有益。我們需要與別人保持密切的聯繫,讓別人能夠及時提醒我們關注自己的身心,從而克服這些困難。此外,牢記"有益身心"這個標準,也能使我們更容易擺脫負面情緒或慣性思維的困擾。當我們不斷提高意識,並保持客觀地評斷事物,就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更不容易受騙。這樣,我們就能理性地保護生命。


目錄

81. 充份意識到言辭的力量

83. 聆聽讓我們收穫美滿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