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心跡 (春)

34. 毫不猶疑地接受一切


接受、處理和放手,是我們應對生活挑戰的常用方法。其中,"接受"應該排在第一位,因為它不僅是一種成熟的人生態度,更能幫助我們以智慧和勇氣迅速有效地應對,保護自身的安全。即使面對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我們能夠以接受的態度出發,就能​​積極尋找靈活的解決方案,減少衝突的可能性。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有人突然遞給我們一顆炸彈,不管動機是什麼,我們都應該立刻接住它,並迅速把它扔到很遠的地方。這是最安全的方法。猶豫或拒絕,可能會導致更危險的後果。

然而,接受的力量並不僅僅存在於危機時刻,它的價值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在職場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不合理的批評,如果選擇反抗,情緒很容易幹擾判斷;相反,如果能夠接受現狀,冷靜分析原因,並尋求改進的方法(比如溝通或提升能力),就能化困境為機遇,打開新的局面。

接受常常被誤解為被動的"忍受",但實際上它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果斷行動。面對有害或不道德的要求,接受並不意味著妥協,而是認清現實後的靈活應對——可能是禮貌的拒絕,或尋求幫助,或在適當的時候果斷退出。這種心態讓我們擺脫情緒的束縛,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法。

將接受轉化為一種省時的意識,可以幫助我們在行動上落實「全面接受、靈活處理」的策略,適時放下執念。例如煮飯時突然停電,抱怨只會拖延解決問題。如果我們能立即接受事實,並採取替代措施(例如改用瓦斯爐或調整菜單),問題就能很快解決。收到熟人的禮物也是如此。即使我們不喜歡,我們也應該先接受它,並表示感謝,然後再考慮如何處理它。這既有禮貌又能避免尷尬和浪費時間。

對現實的抗拒往往會加劇情緒困擾,並使人變得固執。以企業轉型為例:如果員工抗拒變革,擔心失去工作,就可能陷入焦慮,錯失轉型的機會;而接受現狀,並積極學習新技能或參與新項目,可以幫助他們在變化的情況中找到新的定位。抵抗就像在泥濘中掙扎;我們越掙扎,陷得越深。接受就像站在岸邊,看清現實,並尋找到達彼岸的方法。

接受錯誤與缺點,是進步的開始。例如,鋼琴初學者難免彈錯音符。如果逃避或掩飾錯誤,我們只會停滯不前;如果能冷靜面對錯誤,分析原因,調整指法或節奏,進步就會更快。同樣,接受我們自身的知識盲點和性格弱點,將有助於激發學習和成長,而不是被自卑或否認所拖累。

抵抗很容易導致恐懼,但接受卻是培養勇氣的關鍵。當我們遇到失敗,責怪自己或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但如果我們能夠坦然接受,就能汲取教訓,並將其轉化為動力。當身體出現異常情況,接受可以幫助我們冷靜地制定保健計劃,而不是陷入後悔和焦慮之中。停止內心的掙扎,順應生活的節奏,會讓我們更輕鬆自在。

值得強調的是,接受並不代表放棄改變,而是改變的開始。只有接受現實,我們才能看清方向,並採取有效行動。若能接受社會存在浪費的現象,我們便能從自身做起:選擇可重複利用的物品,或參與回收行動。減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不僅改善了環境,也能讓我們感受到個人改變的力量。

甚至死亡也值得接受。否認死亡的存在,只會徒增痛苦;但如果我們能坦然面對這個最終的事實,就會懂得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失去親人是痛苦的,但抗拒只會加深悲傷;接受是治癒的開始,它可以幫助我們重建生活。

當我們擁有接受一切的心態時,就會更積極地面對生活。面對社會上無所不在的謊言,如果我們能夠接受它們的存在,就能加強誠信原則,保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樣的接受,不僅是對外在現實的接受,更是對我們自身抗拒的理解與包容,從而進入一種完整、平和的心態。

因此,當學會接受一切的時候,我們的煩惱就會減少。接受與適應,能讓我們看得更清楚、更遠,採取更積極、更及時的行動。只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各種需求,我們才能開始滿足自己,並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能夠接受一切,象徵意識的成熟與融合,我們擁有一個健康、完整、充滿活力的自己。

毫不猶豫的接受,是對生命的慶祝,以及對世界充滿愛的擁抱。它意味著擁抱生活的一切——歡樂與悲傷、成功與失敗。這不是一種認命的妥協,而是一種讓我們避免因抗拒而傷害自己的明智選擇。透過接受,我們可以充份體驗現實世界,並專注於實現人生的目標和價值。


目錄

33. 平等看待一切事物

35. 區分需要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