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心跡 (夏)

96. 真正的幸福來自彼此相愛


也許我們都嚮往幸福,但幸福不同於歡樂,它需要一些特定的條件才能產生。首先,沒有別人幸福不可能存在。透過與別人共享歡樂,我們會獲得更多歡樂,而幸福是深度共享歡樂的結果。這意味著要得到幸福,我們必須為自己創造歡樂。然而,我們在痛苦或恐懼中也許能體驗歡樂,但卻無法體驗幸福。可見,幸福從歡樂而來,又超越歡樂。歡樂有三個層次,每個層次有不同的持續時間,但都是來自我們的存在感。我們可以將幸福看成一種存在感滿溢的狀態。

最低層次是來自本能的歡樂。當身體的需要被滿足,暫時戰勝了死亡,我們就感到歡樂,這種歡樂最不持久。較高層次的是來自自我的歡樂。只要能夠全情投入一些事情,忘掉時間和死亡,我們就感到這種歡樂。來自自我的歡樂持久一些,因為自我比本能更能保護生命。最高層次的是來自意識的歡樂。當我們與別人合作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就能體驗到一種持久的歡樂。意識是保護生命最強大的力量,所以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充滿意識,就會有足夠的存在感和安全感,並獲得巨大的歡樂。明白到所做的事情與生命的意義相一致,也就是感到自己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歡樂。

然而,歡樂只是幸福的種子。這三個層次的快樂,代表著幸福的萌芽、成長和開花三個階段。第一、二階段我們獲得的歡樂是膚淺和短暫的,因為我們獨自創造和享受這些歡樂,很快就將它消耗掉。第三階段我們才意識到別人的重要性,於是讓別人參與創造歡樂的過程。到了這個階段,我們讓歡樂開花了,但能否讓它結出幸福的果實,有賴於我們與別人建立深度連結的能力。

深度的連結就是相愛。之所以它能讓人幸福,是因為通過這種連結能夠深度共享歡樂,讓我們更容易獲得歡樂,而且代價更低。這時,歡樂能夠不斷發芽、成長、開花並結果,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我們不僅能夠獨自創造歡樂,還能得到別人傳遞過來的歡樂。因此,我們的歡樂從量變到質變,最終轉化為幸福。這意味著歡樂只是短暫的正向情緒波動,而幸福卻是情感持續穩定處於正向,是一種寧靜。

歡樂來自我們的某些需要被滿足,而幸福來自我們的所有需要都被滿足,不再擔心貧乏。一切能讓生活變得更好的事物,都是我們真正的需要。有些事物我們無法給予自己,因此需要別人。我們小時候需要親情,長大後更需要友情和愛情。缺了別人,我們的歡樂本身就不完整,無法被轉化為幸福。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倚賴別人給予歡樂,而是說要懂得給予別人。

互相倚賴只會減少歡樂,增加彼此的負擔。互相給予才會讓歡樂源源不斷,讓彼此輕鬆舒適。當我們能夠與別人共享所有,就能將歡樂最大化,並提升它的品質。因此,要獲得幸福,我們應該從倚賴別人轉變為依靠自己,從索取者轉變為給予者。我們從主動給予自己開始,發展為主動給予別人,然後與別人建立一種互相給予的關係。這種轉變正是對我們相愛能力的培養。

在親密關係中,如果我們都等待對方帶來驚喜,那麼獲得歡樂的機會就很少。即使我們偶爾能夠得到,也不會有好效果,因為在等待過程中產生焦慮,消耗了大量精力,疲倦抵銷了歡樂。然而,如果我們都經常為自己創造歡樂,並與對方共享,例如共享品嘗美食、讀書或學習新知識的樂趣,那麼,我們就會經常感到歡樂。久而久之,幸福就會在我們心中升起。這就像兩個人共用一所房子,每個人實際上不僅可以使用這所房子的一半,更可以使用整所房子。這所房子因我們的心靈而放大。

愛是心甘情願地給予別人所需,也就是傳統所說的溫柔體貼。當生命的能量轉變為給予的能力,我們首先會溫柔地對待自己,了解自己的所需,然後體貼地給予自己。能夠給予自己,我們就不再倚賴別人,也能學會如何給予別人。相愛的最終目標,是讓我們深入了解生命,滿足生命所需,從而克服恐懼,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愛也是一種使我們超越本能和習慣的力量。人的本能中沒有愛這一項,意味著我們無法倚靠本能獲得幸福。雖然受父母的養育和社會的照料,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很少感受到真正的愛,而習慣於倚賴和控制。因此,我們需要順從愛的力量,讓相愛的歡樂長久留駐心中,聚合為幸福。

在相愛的境界中,我們從喜歡與共鳴創造歡樂,從共享歡樂達致心靈的融合。我們將從本能和習慣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讓自我消退,增長意識。由於相愛,我們對自己的選擇和行動都更有知覺,更清晰地看到彼此的需要,並深刻體會生命的價值。因此,我們信賴生命的力量,對未來充滿希望。這時候,幸福就會滲入我們的內心,直到生命的終點。


目錄

95. 走出孤獨才能找到寧靜和愛

97. 了解客觀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