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心跡 (春)
8. 認識真正的自己
在剛來到這個世界時,我們只是遵循身體的本能:我們舒服會笑,不舒服時會哭。那時,我們的腦袋一片空白,沒有複雜的區分和鬥爭。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開始面對別人,學習依靠他們的認可來生活。為了順應社會、獲得認可,我們逐漸習慣取悅別人,並將外界的評價當作自己行為的依據。這一切看似是為了生存而必須的妥協,卻也在不知不覺中阻礙了我們對真實自我的追尋。
如果我們總是隨波逐流,讓習慣束縛自己的選擇,我們不僅忽略內心真正的渴望,甚至迷失自我。例如,在談話中,我們可能急於結束談話,但又害怕被視為不禮貌和冷漠。於是,我們努力維持談話,說出很多看似讓對方開心的話,但結局往往伴隨著內疚和困惑。禮貌確實是外在強加給我們的一種無形的壓力,但當我們意識到時間的寶貴,敢於誠實地表達內心的感受,就能體現出對自己和別人的尊重。與其虛偽地回應,不如選擇沉默,因為只有真誠的對話才能為彼此建立有意義的連結。
可見,認識自己首先需要從接受真實的自我開始──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興趣與喜好,甚至深層的價值觀與信念。價值觀是我們一切行為和決定的基石;例如,當我們深刻理解自己對誠信的堅持時,就更有可能在面對誘惑時選擇誠實,而不是為了短期利益而隱瞞真相。正是這種自我認知,使得我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能夠更好地滿足內心的需求,從而減少內心的撕裂和衝突。
同時,認識自己意味著了解和整理自己的情緒和習慣。情緒是我們內在狀態的反映,而習慣是固化的行為模式。當焦慮來襲時,試著停下來,探究背後的原因:是生活壓力,還是人際關係的限制?然後,透過深呼吸、短距離散步或其他自我調整的方法,我們可以平靜情緒。這種對情緒和習慣的認知,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管理自己,還可以大大減輕心理負擔,讓生活更真實,始終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當面對"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時,我們需要拆解構成自我的各個層面,讓最真實的一面浮現出來。我們可以將身體比喻為太陽能電池,將情緒比喻為電流,將習慣比喻為通電發光的燈泡。當我們觀察燈泡的亮度和開關時,我們不僅了解電流的強度和存在,還可以預測日出和日落。可見,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情緒、習慣,以及它們與外界關係的深刻理解和預測,才是真正的自我。
也可以將我們的身體比喻為池塘,將我們的情緒比喻為水,這樣我們就是在池塘裡游泳的意識。讓池塘與山間溪流相連,我們就會有新鮮的水,但千萬不要將池塘與污水溝相連。在池塘清澈的水里,有各種各樣的生物,甚至還有魚蝦。我們需要學會游泳,這樣才能在水中保護自己,不會被溺水;然後潛入水中,探索清澈池塘的美麗。不過,我們不能在水裡待太久,必須時不時浮出水面呼吸。
因此,要真正認識自己,我們需要勇敢地敞開心扉。就像面對鏡子,我們首先要卸下堆積的包裝──它們可能來自家庭、社會,或是傳統的價值體系。當我們剝去層層偽裝時,我們最靈活、最真實的部分就會顯露出來。這個真誠的自我並不脆弱,而是我們與世界深層互動的主體。唯有透過外在的回應和別人的理解,我們才能真正完成對自我的認識,形成一面屬於我們自己的明亮、穩定的心靈鏡子。
透過心靈的鏡子去回憶、反思,是提升自我覺知的捷徑。每次失敗或挫折之後,當我們仔細檢視決策過程,反思行為背後的動機時,就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和成長空間。這種來自現實的反思促使我們逐漸接近真實的自我。我們能夠完全擁有自己,這是我們自己與外界的根本差異;即使我們拒絕外界的一切,我們也不會拒絕真正的自我。這種對自我的完全接受,讓我們在面對未來生活中的挑戰時,更加堅定、更加冷靜。
當我們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願望和方向時,我們會更願意向別人展現真實的自我。例如,熱愛寫作並深知文字魅力的人更有可能大膽地分享自己的作品,而不是因為害怕批評而隱藏自己的才華。自我認知不僅與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更是愛自己、愛別人的基礎。擁有清晰的自我認知,讓我們能夠真誠地付出和接受,並懂得尊重自己和別人。
認識真實的自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是不斷成長的過程。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是我們探索自我、重建內心的機會。當壓力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時,不妨靜下心來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這個問題,可以促使我們審視自己的目標和選擇,讓內心的自由和滿足感一天天得到提升。真正的自我不僅在於當下的存在,更在於我們如何認識和預見自身的變化,以及如何在與世界的互動中,找到自己的獨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