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心跡 (春)
27. 觀察和理解情緒
情緒是我們感知世界的重要資訊來源,它影響我們的思考、行為和身心狀態。情緒可以帶來正面的動力,也可以帶來麻煩,這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和引導它。善於運用情緒,不僅可以加深我們的自我認知,還可以提高我們對環境的適應力和生活品質。
情緒是生理反應(如心率加快和肌肉緊張)、心理感受(如喜悅和恐懼)和環境因素(如壓力和人際互動)的綜合。例如,公開演講前的緊張可能會導致身體出汗、心率加快,這是環境壓力與演化生存機制相互作用的結果。雖然這些反應原本有助於規避風險,但在現代生活中,它們可能會因為誤解或過度壓力而阻礙我們的判斷和行動。
情緒往往反映的,是我們對現實情境的主觀想像,而不是客觀判斷。例如,一句無意的評論可能會引起憤怒,但實際上它源於我們對別人意圖的猜測。了解情緒的虛幻本質,可以幫助我們洞悉自己的真實處境,減少情緒的干擾。
我們不需要急於評判自己的情緒——"我不應該難過"或"生氣是錯的"這樣的想法,只會引發更大的情緒波動,甚至導致不受控制的行為。學習簡單地觀察情緒——當我們感到沮喪時,注意肩膀沉重和胸口緊繃的感覺——並等待它消退,實際上是實現內心穩定的重要方法。
一個實用的技巧是將情緒簡化為「情緒A」、「情緒B」等中性標籤。這可以幫助我們脫離情緒,觀察情緒的變化而不被其影響。例如,如果我們因為工作上的失敗而感到沮喪,可以將這種情緒命名為“情緒A”,觀察其生理和心理表現,並透過呼吸和反思來專注於解決問題的行動。這樣,我們就能在挫折中獲得成長的機會。
當我們在家庭中遇到爭執,如果能將憤怒命名為“情緒B”,並理性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我需要更多的支持"),不僅可以化解衝突,還可以加深相互的理解。我們可以把情緒看成是一種壓力,促使我們表達自己,並使之成為人際關係中溝通的橋樑。
快樂與悲傷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潛意識的渴望。快樂代表我們想要保留美好事物的願望,而悲傷則是對失去的抵抗。錯過晉昇機會而感到失望,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們對成功的渴望,而不是當前的需求。當我們將注意力轉移到欣賞當下時,我們情緒的方向就會改變。
透過練習,我們可以賦予情緒最中性的名稱,並觀察它們在身體和想像中的流動和變化(例如胃部收縮、對未來擔憂的畫面)。這樣,我們就可以站在控制者的角度,引導情緒的發展,而不是被情緒束縛。
情緒常常使我們遠離生命的根本目標──生存和繁衍。有時我們會過度強調情緒,為了追求短期的心理滿足而盲目追隨或放大情緒。過度的恐懼可能會讓我們逃避成長的挑戰,過度的興奮可能會讓我們忽略風險。學會掌握自己的情緒,我們才能真正掌握生活,才能在生活中充分成長和體驗世界。
要真正掌握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每天記錄引發自己情緒的事件,辨識自己的情緒模式和規律,然後理性地分析。我們可以問自己:"這種憤怒真的有助於解決問題嗎?" 並透過有意識和專注的身體活動、深呼吸,或與信任的人分享感受,來提高自己的情緒恢復能力。
當我們能夠冷靜地感受自己和別人的情緒,人際互動就會更加理性和清晰。每種情緒都有其自身的意義;悲傷提醒我們珍惜,憤怒激發改變,快樂激發創造力。在意識的庇護下體驗豐富的情緒,並用情緒與他人連結,是我們走向自由和幸福的重要途徑。
情緒是人生的考驗,但同時也是一份禮物。透過學習中立地觀察它們,理解它們的本質並加以管理,我們可以從情緒的波動中感知到自己的欲望,從而將情緒轉化為意識的成長。從每天記錄一種情緒開始,逐漸與生活建立更健康的關係,我們也會逐漸走向更豐富、更成熟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