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心跡 (春)

25. 情緒像萬花筒的圖案


情緒是我們內心的創造,外在環境只是提供材料和誘因。如果我們心中沒有恐懼,即使外界發生劇烈變化,也難以激起波瀾。然而,我們常常被各種恐懼撕裂成碎片,形成多重自我。這些不同的面向都有各自的慾望,相互牽引、交織,形成無盡的情緒波動。

同一事件可能會在不同的人身上引發相反的情緒。有些人失業後感覺世界崩潰了,而有些人則將其視為一個新的機會,充滿希望。由此可見,情緒的根源不在於事件本身,而在於我們對事件的解讀與態度。一旦我們了解這一點,就能明白情緒的真正來源是內在認知,而不是外在環境。

情緒由多種元素組成——生理反應、心理感受和外在情境。它們結合的方式和程度決定了情感的強度和性質。因此,我們的情緒就像萬花筒裡旋轉的圖案,色彩無限,美麗卻難以捉摸。

文化背景也深刻地影響我們體驗和表達情緒的方式。在某些文化中,憤怒可以自由表達;在其他文化中,憤怒被認為是粗魯的。文化差異不僅影響我們對情緒的理解,也決定我們如何管理和釋放情緒。重視和諧的文化傾向於壓抑情緒;強調個性表達的文化則鼓勵情緒的表達。

我們可以這樣打個比喻:在情緒萬花筒中,紅色玻璃碎片象徵著激情與愛慕,藍色代表著憂鬱與壓抑,黃色講述著快樂與激動,綠色體現著冷靜與安寧,紫色散發著神秘與浪漫……這些色彩隨著時間和投影而發生著各種變化,令人眼花繚亂。

情緒不僅是心理現象,也會影響我們的生理系統。當我們焦慮的時候,心跳就會加快,手心冒汗;當我們高興的時候,多巴胺就會激增,讓我們身心都感到舒暢。意識到這些變化,將有助於我們更快地識別情緒並採取具體的行動來調節它們。例如,深呼吸可以緩解身體緊張,從而平息情緒波動。

萬花筒的中心是由彩色玻璃碎片組成的,我們的想像力就像旁邊的玻璃鏡片,放大了情緒的投射。只要有人輕輕搖晃一下,我們的心情就會立刻改變。不僅如此,即使外界平靜,單是回憶過去或擔憂未來,也足以勾起悲傷。但這種悲傷並不代表現實的惡化,而是我們心態的改變。

潛意識對情緒也有著深遠的影響。經歷過背叛的人可能會無意識地不信任新的關係,並且常常感到焦慮。這種情緒不是由現在引起的,而是過去創傷的結果。唯有透過反思和覺察,我們才能擺脫潛意識的束縛。

當我們明白心態可以控制情緒時,我們就不會再輕易受到情緒的影響。當我們感到悲傷的時候,不應該責怪環境,而應該回歸自己的內心。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情緒的根源,而不是只壓抑它。

培養情緒智商,對於有效管理情緒至關重要。能夠敏銳地辨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做出理性的反應,是建立人際關係、提升生活品質的基礎。例如,在工作場所的衝突中,情緒智商高的人能夠理解對方的立場,並以理性和建設性的方式處理,從而化解緊張局勢。

提高覺知、減少妄想、培養深度思考,都是處理負面情緒的好方法。如果能夠理解情緒、與情緒共處、並專注於情緒所傳達的訊息,我們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快樂和悲傷都是情緒的經驗。只要我們不去評判,讓情緒像雲一樣來來去去,我們的心就能輕鬆流動。體能訓練是練習這種情緒流動的實用工具;專注於每天活動四肢可以幫助我們放下對過去的遺憾和對未來的焦慮。當意識專注於當下,情緒自然就會恢復平靜。

然而,喜悅和悲傷都是短暫的,新的情緒隨時都會誕生。情緒是不斷變化著的。如果我們讓情緒支配行為,就很容易陷入混亂;如果我們將它們視為引導身體的訊號,就可以從環境中汲取智慧。透過分析和理解,我們的行動會更有條理,內心也會更有秩序。

在人生的起伏中,情緒復原力使我們能夠迅速從低潮中恢復過來。遭遇挫折後,堅韌的人能夠從中汲取營養,重新開始。然而,自我同情是情緒恢復的基礎——當我們情緒低落時,溫柔地告訴自己"別擔心,這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比自我批評更能治癒我們的悲傷。

萬花筒的美麗在於其不斷變化的圖案。情緒也是如此。當我們願意用心去觀察它們,用愛去面對它們,就能感受到它們豐富的色彩。如果我們學會與別人建立真誠的連結,讓情緒成為溝通的橋樑,我們不僅是情緒的承載者,也是情緒的創造者和引導者。這樣,我們的生活也能像萬花筒一樣綻放出色彩繽紛的光芒。


目錄

24. 我們需要從生命學校畢業

26. 讓我們的內在小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