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心跡 (春)

21. 靈魂的本質都一樣


由於體質、生活習慣等差異,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自我意識。毫無疑問,我們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然而,過度強調個體的獨特性可能會掩蓋人類之間的深層共通性。我們可能在外表、語言和文化背景上有所不同,但在情感、需求和生活經驗上卻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我們都能感受到愛的溫暖、恐懼的不安,或是想要被理解的迫切感。這些共同的情感經驗能夠超越文化隔閡,產生共鳴,這在當今多元文化融合的時代顯得更為重要。

有時候,過度自信會讓人傲慢,而缺乏自信又會讓人自卑,所以我們會在不自覺中強化自己的獨特性。但這種差異感大多來自主觀幻想,自我意識蒙蔽了我們對自己和別人的真正理解。認為自己與別人完全不同,往往展現出一些偏見,這些偏見可能來自於個人情感,也可能受到社會文化和教育的影響。在強調個人主義的文化中成長,人們傾向於突顯自我,而在重視集體的文化環境中,人們傾向於在群體中尋求相似性。了解偏見的根源是邁向真誠連結的重要一步。

為了消除偏見並實現真正的理解,我們必須突破自身獨特性的界限。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以純粹的意識看待生活,不受種族、性別、宗教、國籍或文化的束縛,不被外表所困擾,不抱持先入為主的立場。當我們用心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就會發現,我們的共同點多於差異點,因為生命源自於同一個起點。透過參與跨文化交流,我們可以切身感受到人性的共鳴;培養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能力,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從而超越表面的差異,深刻地理解彼此的內心。

當我們體認到這一點的時候,內心就會恢復平靜與自由,彷彿回到了孩童時期無拘無束的狀態。我們可能會想:自我是如何產生的?雖然找到明確的答案還需要時間,但我們會逐漸發現,自我只是靈魂的外殼。這個外殼是由個人的經驗、信念和價值觀構成的,所以看起來很不一樣。然而,如果我們能夠放下執著,深入靈魂深處,我們就會明白,它的本質是對愛、成長和永恆存在的追求。藝術家透過創作表達自我,教師透過教學實踐理念,但內心深處都想留下自己的印記,體現靈魂的共通性。

靈魂的核心是真我意識。雖然外殼各有不同,但真我卻緊密相連,源於宇宙整體意識,擁有無限的成長潛力和渴望。當真我覺醒,它會由內而外地影響我們的行為和存在方式,與別人產生共鳴,引領彼此突破外殼,實現深層的連結。

我們需要透過實踐來喚醒真我。例如,我們可以靜靜地觀察自己,排除情緒、習慣的干擾;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探索自己真正的需求;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傾聽他們的故事,並與他們產生共鳴。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觸及自己的靈魂深處,感受到深層的穩定與平和,更容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建構宇宙的未來,是靈魂的共同使命;但只有自由連結的靈魂,才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當我們理解靈魂本質的一致性,就能感知彼此連結的可能性,並激發行動的勇氣。縱觀歷史,和平運動和人權倡議,都源於人們在信仰的共鳴中團結起來,改變世界。這就是靈魂連結所激發的力量。

當然,我們還是應該尊重個人的獨特性。每個人的經歷和處境不同,釋放靈魂的方式也不同:有人在藝術中尋找出口,有人在科學探索中尋找意義。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再急於評判,而是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自由、更開放的精神環境。學校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敢表達,同時學會尊重和傾聽別人的觀點;社區舉辦文化活動或對話論壇,讓不同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培養同情心和同理心。這些做法有助我們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找到共同點。

要實現自由開放的精神環境,教育和政策扮演關鍵角色。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先認識到,每個靈魂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有在此基礎上,教育和社會制度才能真正發展,讓每個人都能被接受和理解。當彼此的溝通加深時,靈魂就能脫去外殼,在共鳴中靠攏、連結、融合。


目錄

20. 脫掉靈魂的外殼

22. 讓情感之花結出智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