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心跡 (春)

13. 將恐懼化為意識


只有放鬆心靈,我們才能敏銳地感知外界。然而,每當困難或危險出現,恐懼常常會封閉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焦慮、緊張、脆弱、沒有安全感,無法面對現實。在這種不健康的狀態下,我們對新事物失去了興趣,也逐漸對別人和世界失去了信任。如果一個人因為害怕失敗而拒絕嘗試新事物,他不僅會錯過成長的機會,而且很可能會加深對未來的焦慮。

事實上,帶著恐懼行事會讓我們更容易犯錯。例如,一個學生可能因為擔心考試不及格而過度緊張,這會導致他注意力不集中並影響他的成績。在現代社會中,恐懼對我們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我們逃避現實,把我們推入情緒的漩渦。面對環境的變化,我們最需要的不是恐懼,而是健康的身體和清醒的頭腦。

如果我們追尋恐懼的根源,就會發現恐懼很多時候來自於對死亡的感知,而這種感知又來自於身體的存在。我們對未知和失去控制的恐懼是這種深層恐懼的延伸。例如,有些人害怕搭飛機,不僅是因為擔心死亡,還因為飛行過程中的陌生、失控讓他們感到焦慮;有些人害怕公開演講,其實是害怕無法控制別人的評判。這些例子表明,了解恐懼的根源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調整心態和行為。

有時我們將恐懼視為必須打敗的敵人,這會增強它的力量。但如果將恐懼視為生命固有的智慧,我們就可以將其轉化為意識和創造力。例如,藝術家因為擔心作品不被接受而變得更加細緻;運動員在賽前的緊張可以轉化為專注,發揮最佳水準。恐懼是一種訊號,而不是障礙。

逃避或壓抑恐懼,意味著過度專注於恐懼本身,而不是它帶來的訊息,這會阻止我們真正專注於自己的生活,導致更深的焦慮,甚至內心崩潰。即使我們壓抑對社交場合的恐懼,強迫自己參與社交活動,最終仍可能因為孤獨而失去對情緒的控制。然而,只有正確解讀恐懼帶來的訊息,並專注於應對外在世界的變化,我們的生活才能變得更加舒適和安全。

恐懼也可以看作是自我懷疑所導致的自卑的表現。每當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時,就很難面對無常的現實。我們把死亡視為最終的失敗,因此對它懷有深深的恐懼。然而,在恐懼的驅使下,我們常常以情緒取代理性,一旦遭遇挫折,就會如蝸牛般退縮。如果創業者在遇到失敗時就放棄,那麼也會失去成功的機會。這種退縮不僅會阻礙意識的成長,也會讓我們忽略自身的潛力。

當我們長期陷入恐懼之中時,我們往往會變得固執,並對外界產生偏見。固執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防禦,會導致人們忽略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或許因為害怕改變而堅持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又或許在經濟低迷時期固執地選擇規避風險,錯失新的投資機會。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對未知的恐懼。最終,固執會讓我們失去與他人連結的能力,變得孤立,進而產生更多的恐懼。

恐懼會滋生偏執,偏執又會滋長更多的恐懼。自我接受是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的關鍵。當我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並對自己的生命充滿同情,我們就更有能力和勇氣去面對挑戰。研究表明,自我同情有助於減少對失敗的恐懼,並鼓勵人們更積極地嘗試。設定小的、可實現的目標,例如從小組討論開始,逐漸適應公開演講,也有助於建立穩定的信心。

然而,我們必須打破慣性思維,才能踏上克服恐懼的旅程。只有當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變得積極起來,我們才能擺脫習慣性的逃避模式。積極面對恐懼的對象,逐漸建立勇氣,會帶來真正的效果。例如,患有畏高症的人可以透過分階段接觸高處來成功克服恐懼。此外,訓練專注力也能讓我們在恐懼出現時保持冷靜,避免情緒失控。

建立相互支持的關係也同樣重要。在攀高活動中,隊友的鼓勵可以減少墜落的恐懼;在職場中,資深員工的指導也能幫助新人應付挑戰。親友的陪伴可以提供我們情感上的支持,減少我們在搬家、換工作等重大變化時的焦慮。

透過觀察情緒和表達感受,我們可以辨識和理解自己的恐懼。無論是寫日記,或是接受心理諮詢,都可以幫助探索恐懼的根源。同時,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有助於增強自信心,將對未知的恐懼轉化為探索的動力。從掌握急救知識、參與文化交流、到參與國際志工活動,我們可以逐漸打破偏見,開拓視野。

當恐懼不再主宰我們的思維,我們的整體世界觀就會改變。我們將不再那麼執著,而更願意接受自身和外在的變化和不確定。閱讀歷史可以讓我們了解社會變遷,增強我們面對未來的心理韌性。隨著意識的成熟,我們的心態和情緒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和穩定。這時,我們也會有靈活的智慧和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考驗和挑戰,不斷成長。


目錄

12. 優雅反映和諧的身心

14. 輕鬆是真我意識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