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心跡 (春)
44. 真正的卓越始於自我接納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追求卓越,要成為最好的,在學業、事業或生活中出類拔萃。然而,這種心態往往無法幫助我們達到真正的卓越。相反,它會損害我們的心理健康,削弱體驗快樂和滿足的能力。當我們將自我價值與卓越聯繫在一起,壓力、焦慮和自我懷疑往往隨之而來。一旦我們未能滿足內在或外在的期望,我們很容易陷入憂鬱,甚至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想像一位學生,為了追求學業卓越,犧牲了睡眠、愛好,甚至作弊。雖然這可能在短期內讓他獲得高分,但也會剝奪他學習的樂趣,並錯過發展其他能力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可能會對學習感到厭倦,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最終無法取得真正的成功。顯然,當卓越成為一種壓力之源,它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真正的卓越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自然的結果。當我們專注於內在的成長和探索,卓越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就像一棵樹在陽光和養分的幫助下結出果實一樣。這種內在的成熟是意識力量的來源──只有了解自己的需求,並知道如何滿足自己,我們才能在挑戰面前表現出韌性和創造力。
要擺脫對卓越的執著,我們首先需要學會接受自己,並堅信自己現在已經足夠好。這不是自我放縱,而是一種深刻的體悟:我生在這個世界上,擁有獨一無二的生命,這本身就是存在意義的體現。無論現在的生活是否符合符合自己的期望,或是他人的期望,接受自己是建立健康自我認知的起點,是真正成長的基石。
自我接受,也能幫助我們區分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工具價值往往來自績效、地位、收入等外部評價,傾向依賴別人的認可,而忽略自身的需要。而內在價值則是基於個人信念、熱情和自我認同,可以建構穩定的自我,提升幸福感和創造力。例如,如果藝術家單純為了市場而創作,可能會失去創作的初衷,甚至感到空虛。然而,當藝術家優先考慮其創作的內在價值,創作就成為自我實現的過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年輕時並不被認為是天才,甚至被認為是學習遲緩的人。但他並不執著於追求卓越,而是在對知識的熱愛驅使下,堅持不懈地追求,最終成為科學史上的巨人。同樣,一個作家最初寫作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表達和分享。每一次創作,他都會反思、改進,逐漸提升自己的技巧和見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作品自然而然地獲得了讚譽,並達到了卓越的水平。這些例子提醒我們,真正的卓越是持續成長的副產品,而不是自我強加的目標。
當我們放下對完美的執念,思想就會得到解放,從而能夠更敏銳地感知世界。例如,如果攝影師不再執著於技術的完美,而是專注於捕捉瞬間的情感和光線,他們可能會創造出更有深度、更有靈魂的作品。這種冷靜和洞察力正是卓越的基礎。
我們可以採取具體措施,來幫助培養自我接納和內在成長。例如,我們可以記錄自己學到的新技能或克服的障礙,並認可自己的努力;將宏偉的夢想分解成小步驟,專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學會處理情緒,避免過度自責,反思甚麼讓自己感到滿足;每天留出時間與自己對話,練習用溫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不完美。
過度追求卓越,可能會成為我們成長的枷鎖;接受現狀、專注於成長才是走向真正卓越的自然之路。真正的卓越始於自我接納。當我們放下對結果的執著,將成長與喜悅放在生活中的首位,卓越就會像花朵一樣悄然綻放——這不是別人評判的結果,而是我們自由和幸福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