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心跡 (春)
11. 擺脫自我的控制
也許我們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當我們全心投入某件事時,一種難以言喻的喜悅突然湧上心頭,彷彿時間都停止了,只有這種感覺在流動。這種感覺意味著我們正在超越自我,進入真正的當下。例如,當我們沉浸在一本扣人心弦的小說中時,文字彷彿在眼前跳躍;或者,當我們進行創作時,靈感湧現,筆、手、思緒融為一體;甚至當我們在運動中挑戰極限時,呼吸與節奏也完美地協調。這時,我們常常會進入一種"心流"狀態——心理學家將其描述為一種完全沉浸其中、忘卻自我的體驗,這正是專注力最神奇的魅力所在。
當我們全神貫注於當下,大腦達到高度清晰的狀態,壓力和焦慮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專注帶來的穩定和平靜。然而,這種狀態轉瞬即逝,就像水面上的漣漪,一旦日常煩惱出現,就很容易被打破。當我們回歸生活的各個層面,本能、情感和習慣再次驅動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我們又會再次陷入對過去的遺憾或對未來的焦慮,讓當下的珍貴瞬間悄悄溜走。
在心靈深處,本能、情緒和習慣共同形成了一個面具,成為了我們的自我。這個面具遮蔽了我們的核心意識,誤導我們認為這就是真正的自己,讓我們沉迷於遙遠的目標而忽略了當下的現實。結果,我們忽略了探索新事物,而是沿著既定的軌跡重複過去的選擇,受到舊習慣、舊思維的束縛。自我曾經在人類進化中扮演關鍵角色——在古代,它是一種生存工具,使人們能夠快速感知危險、對野生動物或敵人做出反應並逃脫。它的作用簡單而直接:生存。然而,隨著文明的發展,生存需要更多的意識,但自我的防衛機制卻沒有消退,反而潛伏在心靈中,持續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為了生存而形成的自我,漸漸地變成了我們的負擔。它不斷驅使我們滿足本能的需求,追求眼前的、短暫的樂趣,卻悄悄地切斷了我們與別人的真正聯繫,遮蔽了我們內心的真相。我們沉迷於快速反應的虛假回報,而忽略了關係的深度和自我探索的需要。更令人擔憂的是,自我往往很脆弱,一句無意之語,一個突如其來的變化,都可能激起強烈的憤怒或悲傷,影響我們的判斷。不知不覺中,我們被習慣所牽引,陷入日常的重複,使得意識難以真正成長和轉變。
當本能或習慣性需求的滿足受到阻礙,自我就會像受傷一樣產生劇烈反應,出現焦慮、憤怒、憂鬱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如果不斷積累,就會像洪水一樣洶湧澎湃,最後衝破身心的堤防。更讓人疑惑的是,即便自我滿足了,也未必是一種福氣。當這種滿足感轉化為自我膨脹,導致過度自信、盲目樂觀等,我們的意識就更容易被蒙蔽,看不到隱藏的風險和真實的情況。無論是痛苦或興奮,一旦與自我相關,往往會讓我們遠離真正的平靜與平衡。
適度的憤怒能激發正義,悲傷能幫助我們化解失落──這些情緒原本都是內在智慧的體現,是調節身心、應對現實世界的訊號。然而,一旦被自我引導,我們的情緒就不再簡單和純粹。它們被誇大、扭曲,成為自我繼續壓迫生命的工具。過去的傷痛不斷重現,彷彿傷疤被再次撕開;對未來的擔憂也不斷蔓延,籠罩著我們的意識,模糊了我們對現實的感知。當自我干擾了情緒的訊號,我們就會被誤導,做出脫離現實的反應,最後陷入情緒的漩渦中無法自拔。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人習慣在使用手機時不自覺地瀏覽社交媒體。他們的目光不斷在新訊息上流連,卻無法真正專注於當下的任務,也很難與周遭的人進行深入的溝通。這種分心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分散注意力。當我們慣性地分心,眼前的世界就會逐漸變得模糊,意識也會變得飄忽不定。如果我們無法擺脫這種慣性循環,那麼自我就會不斷把我們拉離真正自主的生活。我們可能以為自己在做選擇,但實際上我們總是被外在刺激所牽引,無法獲得真正的選擇自由。
真正的專注並非只是短暫的心流體驗,而是一種自由的的體現──我們主動掌控自己的思維,不被情緒拖累,也不被外界干擾。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當下的因果,並且能夠成熟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保持穩定的心態。然而,專注力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出來的,它是一種需要長期訓練的能力。只有透過不斷的練習,我們才能獲得成熟的意識,實現真正的專注。冥想和正念練習可以有效提升專注力,讓我們對當下更敏感,減少情緒干擾。專注,不僅存在於大局決策中,也存在於小行動中。一次只做一件事,即使只是翻開一頁書並集中註意力,都能加深意識;就像水滴石穿一樣,逐漸建立起更強的心理穩定性。
單純從情緒培養出來的,往往只是一個更強大的自我,而不是真正成熟的意識。當情緒主導心靈時,自我就會在其中尋求存在感;它不斷放大情緒的強度,使我們陷入憤怒、焦慮或興奮,從而強化它的影響力。這是一個無奈的困境──自我透過情緒而變得更加強大,而情緒又在自我的影響下不斷積累,像漩渦一樣將我們吞噬,使得心靈無法真正地成長和突破。因此,在自我的掌控下,情緒逐漸佔據了生命的中心,讓我們誤以為它們才是生活的真正需要,卻忽略了自己真正渴望的是深度的平靜和不斷的超越。
從日常的場景中,我們也能深刻體會到擺脫自我的重要性。自我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事物的本質。當面臨批評或分歧時,情緒往往佔上風,不僅引起我們內心的衝突,也會導致與別人的衝突,從而掩蓋和忽視真正的解決方案。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擺脫自我的影響,冷靜地分析對方的意圖,並以建設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那麼我們不僅可以解決問題,還可以建立更深的信任。在家庭中,情緒管理是維繫親密關係的關鍵;平靜的言語、耐心的傾聽往往能消除誤會,拉近彼此的距離。當我們的情緒不再受自我影響,能夠以清晰的意識主導溝通時,人際關係就能朝著更和諧的方向發展。
自我的存在原本是一種防衛機制,填補了意識的空白,讓我們在面對未知時能夠快速反應,尋求安全。然而,對失敗的恐懼使我們猶豫不決,對死亡的恐懼使我們逃避挑戰。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會轉化成焦慮和困惑,使我們遠離真正的智慧和自由。因此,只有積極創造專注的時刻,讓意識回歸當下,我們才能擺脫自我的束縛,獲得真正的內心平靜,並掌控生命的方向。
只要我們真正專注於當下,用意識而不是自我來引導我們的生活,自由、幸福、平和與滿足就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會體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真實的日常體驗。讓理性與意識引導我們前行,我們就能掙脫自我的束縛,真正掌控自己的一切。當我們不再執著於過去,以清醒的頭腦面對未來時,我們不僅能活得精彩自由,更能用智慧影響世界、啟發別人,成為真正的變革者。